目前来看,只要土地市场维持在高价区域,地方政府就可以拿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或用作借新偿旧,或用于开发项目。
结果媒体把意思改成我们要反攻美国,曲解了文章本意,那学啥呢? 还有一篇文章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问题14:您最敬重的公司或者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家公司?今天讲了很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就是西方公司的管理制度。
但是在经济化模式上,我们是全球化公司,全世界谁能干,谁就领导公司整体。我们出国,经常遇到七、八十岁的老头亲自开飞机来接我们,也许是为了证明他们不老。最近人力资源部做了个决定,大概有70万次点击批评。当时我震撼很大,迪拜一滴石油都没有,所以要创造一个环境,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是我们的最大社会责任。
这种说法可能是媒体为了发稿率,在帮我们搬迁。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可是降价促销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信贷政策方面,降低改善性需求群体的贷款利率,实行"认房不认货"的信贷政策--只要现在名下只有一套房,即使中间换过其它房子,信贷还应按照首套房而不是多套房的利率来执行。甚至,刚性需求(下称"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群体的购房成本反而"明降暗升"。当然,政策的调整会针对一、二、三、四线城市,采取差异化的定点调控。比如,温州市就直接规定,户籍居民家庭如果已经在市区拥有一套住房,现在可以再购买一套市区住房。
就在访英期间于6月18日对英国两大智库的演讲中,李克强称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并提出GDP下限不越过7.5%,CPI上限不越过3.5%的目标。在政府这种"无为"的表现下,市场最关心的就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会不会像2009年一样出手"救市"?还是会保持定力,继续让市场发挥作用?对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套用简单的"两分法"逻辑。
所以,一线城市和大多数二线城市的房价和销售情况,明显好于供给严重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央行今年一季度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房地产信贷规模占全社会银行信贷规模的21.3%。2013年年底,中央政府提出"坚持住房市场化改革方向,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基本住房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前几轮"全国吃一副药"的一刀切式调控,以及"注重需求侧,忽视供给侧"的单向调控的教训。 最近几个月,中国房地产市场变化明显,年初杭州一些楼盘的降价潮,蔓延至其它城市,出现"量跌价松"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今年1至5月,房地产市场各项指标持续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分别同比下降7.8%和8.5%,降幅继续逐月扩大。基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多目标性,在考虑楼市调控政策下一步的走向时,比较可取的思路是采取"区间法"的思考方式。央行于一季度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释了上述现象,报告称:首套房平均利率达到基准利率的1.05倍,两套房达到基准利率的1.13倍。其中,有超过30%的"影子银行"资金,通过信贷、委托贷款、基金等途径流入到房地产业。
WIND资讯库显示,截至2013年底,在81家已公布年报的上市房地产企业中,负债率低于60%的只有29家。而一、二线城市的外来人口数量仍在稳定增加,未来几年内,北、上、广、深的住房需求量仍超过现有供应水平。
而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状况,是否支持这一方向呢?通过前述调研,笔者的总体判断是:各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在进一步加剧,但全国房地产市场不存在系统性、全局性崩盘的风险。银行的担心是有根据的。
融资成本在快速上升,于是它们要通过"以价换量"的促销,快速回收资金。以首套房按揭贷款为例,大多数银行实行基准利率上浮5%至10%,审批速度也大大放缓。许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已经在不同场合开始呼吁"放松调控政策"。 邵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众所周知,金融风险是跟房地产相关的所有风险的源头和总开关。因此年初以来,既没有中央领导就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出任何明确表态(除5月中旬,央行一位副行长口头要求金融机构满足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正常贷款需求外)。
从许多方面看,我国房地产的金融风险隐患,正在日益凸显。并建立以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为主,而非"限购"、"限贷"等行政手段为主的房地产调控机制。
但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人口的流入,加上本地居民收入有限。融资成本在快速上升,于是它们要通过"以价换量"的促销,快速回收资金。
从战略上看,下一阶段,中央政府希望依靠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步挤掉泡沫,因此不太可能再诉诸于刺激性的政策,否则只能把泡沫越吹越大,最后重蹈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的覆辙。最有可能出现调整的两个政策,一是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和契税等交易税率,提高"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群体的购买力。
就在访英期间于6月18日对英国两大智库的演讲中,李克强称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并提出GDP下限不越过7.5%,CPI上限不越过3.5%的目标。进入专题: 房地产 。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定是,不管在天津市内或其它城市拥有几套住房,只要在滨海新区内没有,就可在新区购买一套商品住宅。例如在中西部地区,即使像贵阳市和南宁市这样的省会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也仅有3万元左右,每年人口净流入量只有大约十万人。
比如,温州市就直接规定,户籍居民家庭如果已经在市区拥有一套住房,现在可以再购买一套市区住房。以首套房按揭贷款为例,大多数银行实行基准利率上浮5%至10%,审批速度也大大放缓。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楼市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全面"腰斩"的条件还不具备。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比2013年12月上升0.17个百分点。
而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状况,是否支持这一方向呢?通过前述调研,笔者的总体判断是:各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在进一步加剧,但全国房地产市场不存在系统性、全局性崩盘的风险。其中,有超过30%的"影子银行"资金,通过信贷、委托贷款、基金等途径流入到房地产业。
到2014年5月末,全国商品房的待售面积已达5.34亿平方米。信贷政策方面,降低改善性需求群体的贷款利率,实行"认房不认货"的信贷政策--只要现在名下只有一套房,即使中间换过其它房子,信贷还应按照首套房而不是多套房的利率来执行。关于这一点,新一届领导层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必须直面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出现重大转折,和前期刺激性政策消化期的双重叠加。这份报告的写作单位包括"一行三会"的研究部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在金融市场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央行于一季度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释了上述现象,报告称:首套房平均利率达到基准利率的1.05倍,两套房达到基准利率的1.13倍。所以,一线城市和大多数二线城市的房价和销售情况,明显好于供给严重过剩的三、四线城市。
基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多目标性,在考虑楼市调控政策下一步的走向时,比较可取的思路是采取"区间法"的思考方式。此外,加快房产税立法、实行不动产登记、反腐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市场预期。
最近几个月,中国房地产市场变化明显,年初杭州一些楼盘的降价潮,蔓延至其它城市,出现"量跌价松"态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若按照2013年的销售速度计算,这些库存的消化周期就已接近15个月。